學生自主學習推動成效之分析
(一)研究背景
我國教育部於2018年起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明定「落實教學創新」為整體計畫首要目標。教育部指出,因應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變革,各國紛紛聚焦於學生多元能力之培養,包含有效溝通、創造思考、問題解決及團隊合作等指標能力,藉以促成學習者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該計畫強調以學生思考與行動力為出發點,透過「問題解決導向」學習模式,鼓勵學生自主發想、策略擬定與主動探究問題背後之知識,從而培養「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與「發現問題、分析並解決問題」之能力,實踐教學創新與素養導向的學習轉型。
此政策理念亦落實於2019年全面實施之108課綱中,將「自主行動」列為三大核心素養之一,強調學生須具備自我覺察、自我規劃與自我實踐的能力。教育部亦推動「大專校院課程與教學創新計畫」、「學生學習歷程檔案系統」,並鼓勵各校設置「自主學習課程」、「跨領域模組課程」及「學習資源平台」,期望透過制度與課程整合,建構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環境,進而提升學生學習自由度與動機效能。
然而,本研究發現在本校教育現場中,學生面臨學習動機薄弱、生活壓力大與資源掌握不足等挑戰,使得自主學習的推動成效呈現高度不均。因此,本研究以健行科技大學為場域,透過問卷調查法,系統性分析學生自主學習參與情形、參與動機、自主學習認知及問題解決能力,進而回應政策推動的實際成效與制度精進空間。
(二)研究目的
目前國內研究多著重於國高中階段自主學習成效與素養建構(如林永豐,2018;方朝郁,2021),而針對私立科技大學學生之自主學習參與行為、學習歷程與教學回饋的實證研究仍付之闕如。因此,本研究期望補足此一研究缺口,提供具體實證資料及分析結果,協助本校全面檢視其自主學習推動成效,並作為日後課程優化與教學創新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旨在分析本校學生參與自主學習之成效,具體目的如下:
1.探討學生對自主學習的認知與問題解決能力。
2.分析學生參與自主學習活動動機與其主題。
3.探究影響學生自主學習成效之關鍵因素,如自我管理能力、教師支持等。
4.彙整學生對自主學習認知與問題解決能力認知的結果,提供具體政策優化建議。
(三)結論:
本研究以健行科技大學為場域,透過量化問卷分析學生之自主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 SDL)與問題解決能力之自陳表現,並檢視其參與經驗、學院別、性別與國籍等背景變項之關聯。研究結果整體呈現三項核心洞見。其一,學生對「制度支持與學習效益」之感受明確,包含學校資源可近用、教師鼓勵與回饋、以及自覺的學習收穫皆顯著高於量尺中點;然就「策略性自我調整」而言,主動尋找資源與時間規劃等關鍵能力相對薄弱,顯示外部支持未能等比例轉化為內在可持續的學習行為。其二,任務屬性對表現具有系統性影響:在短週期、結構化且產出導向的學習情境中,學生展現較佳的完成度與多策略思維;惟延伸至長期專案與高不確定情境時,長期專注、節奏維持與突發調適的自我調整能力相對不足,形成自主學習推進的瓶頸。其三,背景變項所顯示之群體差異具政策意涵:外國籍學生在自主學習理解與策略、制度可近用感與問題解決能力等面向整體高於本國籍學生;學院別方面,商管與工程在策略性行為與耐力表現多項指標上高於民設學院,反映課程規劃(專題導向、團隊合作、時程管理)之差異會外化為學習行為與表現差距;性別差異則以零星題項呈現男性略高而非全面性差異。值得一提者,參與自主學習團隊之「效應」呈性遞增成效:不論在自主學習或問題解決能力構面,從未參與到多次參與的平均表現穩定提升,尤以主動尋找資源、時間管理、學業成效感、長期專注與突發調適等指標最為明顯,顯示制度化的「由低門檻入門、逐步進階」機制,確屬提升成效的關鍵機制。
綜上所述,本校已具備「資源—回饋—效益感」之良好機制,惟要將外在支持轉化為可持續、可遷移的學習能力,尚須在學生「策略性自我調整」與「長期任務調節」兩項目進行補強,藉以提升推動自主學習成效。

健行科大校務研究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