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實務能力與學生就業能力對學生就業率之關聯性分析力
(一)研究背景
在台灣,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2020年各年齡層失業率中,以20至24歲族群的失業率最高,達到12%。進一步分析教育程度,大學程度的失業率約為5%,為各教育程度中最高。另外,台灣大學的調查發現,大學部畢業滿5年的校友中,近二成仍處於「非就業中」的狀態,主要原因包括進修、準備考試或找工作等。然而,導致全球大學生失業率上升的原因多元,包括經濟增長放緩、新冠疫情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等。在台灣,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畢業生人數激增,導致大學學歷貶值,市場供過於求。此外,企業對畢業生實務能力的要求提高,但部分畢業生缺乏實務經驗,導致學用落差,影響就業競爭力。
在台灣,根據勞動部2022年5月的統計顯示,青年失業者在找尋工作過程中,曾有工作機會但未就業者中,56.8%表示待遇不符期望;而未遇到工作機會者中,31.1%表示找不到想要做的職業類別,28.3%認為專長技能(含證照資格)不合,22.6%表示待遇不符期望。顯見勞動市場的供需失衡、待遇期望與市場現實不符、專業選擇影響就業、缺乏專業技能或實務經驗、專業技能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等都是造成失業率攀升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本校「教師專業實務能力」及「學生就業能力」對「學生就業率」之間的關聯性,並透過統計分析驗證各變數之間的影響程度。研究目的與研究假設如下:
目的1:分析畢業生在學期間就業力與就業率之關聯性。
目的2:探討畢業生在學期間參與職涯活動與就業率之關聯性。
目的3:分析各學院畢業生之就業率。
目的4:分析各學院畢業生之工作滿意度。
目的5:探討教師專業實務能力與畢業生就業率與之關聯性。
本研究之結果可提供給學校作為持續推動學生就業力及強化教師專業實務能力之依據,讓學生能更積極的參與各種專業技能與實務課程,提升學生學習熱情與學習成效,達到畢業後學以致用與職場無縫接軌的目標。
(三)結論
本研究以109~111學年度畢業且於畢業後一年內完成畢業流向調查之3,363位畢業生進行統計分析,檢驗在學期間之就業力、職涯活動、學院差異與教師專業實務能力,對於畢業後一年內是否就業的關聯。研究主結論摘要如下:
假設1:畢業生在學期間就業力與就業率有顯著相關。
→ 部分成立。僅參與校外實習的畢業生其就業率有顯著提升。
此結果凸顯「長時間及深層之職場體驗」相較於「一般性知識
技能的累積」更能直接轉化就業。
假設2:畢業生在學期間參與職涯活動與就業率有顯著相關。
→ 部分成立。有參與職涯諮詢或就業諮詢、職涯發展課程演講或活動、
業界實習或企業參訪的畢業生其就業率有顯著提升。
這些職涯活動共同特徵為「深度互動、回饋、媒合、實際體驗」,
較能轉化為實際就業成效,並減少求職摩擦與選錯工作的問題。
假設3:各學院畢業生之就業率有顯著差異。
→ 成立。學院之間有顯著差異:商管≈工程≧民設>電資。
商管學院以廣大的服務業為主且容易跨領域就業;工程學院則
與在地產業鏈契合,因此有效提升就業率。反之,電資學院偏向高
科技領域,產業需求有限且人才競爭激烈;民設學院則較集中於特
定少數產業,導致求職更加不易。
假設4:各學院畢業生之工作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 成立。學院之間有顯著差異:民設≈工程≧電資≈商管。
此結果代表民設與工程學院在「學用匹配」上顯著優於電資與商
管商學院。民設與工程學院之專業能力與工作產業配對明確,而商管
學院雖能跨領域,有更多職務選擇,但也因為沒有精準配對而降低工
作滿意度。
假設5:教師專業實務能力與畢業生就業率有顯著相關。
→ 不成立。教師專業實務能力與畢業生就業率無顯著關聯性。
此結果代表教師專業實務能力對學生就業的影響可能存在間接
性與時間落差,難以即時反映在畢業後一年內是否就業的指標上。

健行科大校務研究發展中心